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
下載客戶端

您所在的位置: 網站首頁 > 財經頻道 > 宏觀經濟 > 正文

央行多次強調“重價不重量” 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逐步向價格型轉變

2022-02-15 06:14  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

    央行日前發(fā)布的《2021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表示,觀察流動性松緊程度最直觀、最準確、最及時的指標是市場利率,判斷貨幣政策姿態(tài)也應重點關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、MLF利率等政策利率,以及市場利率在一段時間內的總體運行情況,而不宜過度關注流動性數量以及公開市場操作規(guī)模等數量指標。

    這是央行再度強調“重價不重量”。據記者梳理,自202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發(fā)布后,央行多次進行闡述。分析來看,實際上,這背后有深刻的背景:一是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逐步向價格型轉變,二是央行政策利率逐步完善,三是貨幣政策預期管理取得明顯成效。

    “當前央行正在逐步加強價格型調控工具的使用,因此以政策利率為代表的價格型工具的信號意義也越來越強。”華創(chuàng)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冠南表示。

    為什么不應過度關注量?

    根據貨幣銀行學的理論,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含價格型、數量型兩種。價格型工具是指調節(jié)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利率的方式,包括各種政策利率。數量型工具則是指直接調節(jié)數量或規(guī)模的措施,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、逆回購操作量等。

    2021年2月,央行發(fā)布的《202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提出,判斷短期利率走勢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發(fā)生變化,主要是央行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是否變化,而不應過度關注公開市場操作數量。

    央行指出,公開市場操作數量會根據財政、現(xiàn)金等多種臨時性因素以及市場需求情況靈活調整,其變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場利率走勢,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變化。

    “公開市場操作只是諸多影響因素中的一個,如果僅僅據此來判斷貨幣政策的取向,免不了會出現(xiàn)以偏概全的錯誤。”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表示,“利用操作量所推斷出的結果時常與事實相反。”

    張旭解釋稱,公開市場操作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銀行體系流動性進行“削峰填谷”,例如當銀行間流動性充裕時,央行會加大公開市場操作投放量以“削峰”。由于央行通常不會完全削平波峰、填滿波谷,因此就會出現(xiàn)“央行凈回籠時資金寬裕、凈投放時資金趨緊”的局面。“不是凈回籠導致的資金寬裕,而是資金寬裕引發(fā)了凈回籠。”

    除操作量外,目前市場比較關注的數量指標包括流動性到期量、超儲率(超額準備金率)甚至準備金率的調整等。比如國泰君安曾測算,2022年春節(jié)期間流動性壓力來自現(xiàn)金走款、繳準、繳稅、政府債供給四個方面。若不考慮央行公開市場續(xù)作以及再貸款投放,預計1月流動性缺口達3.4萬億元,高于過去兩年。

    對于類似的測算,央行在《2021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中表示,在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形勢進行分析時,宜著眼于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整體框架而不是局部因素,不能將一些長短期影響因素簡單相加計算流動性余缺,更不能將貨幣政策工具到期作為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因素,并以此判斷流動性松緊程度。

    央行解釋稱,在目前的流動性管理框架下,央行盯住市場利率開展操作,無論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各種因素如何變化,央行都會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應對,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。

    此前儲備率也被市場用來判斷流動性的松緊,即超儲率低意味著流動性緊張,反之則是寬松。數據則顯示,我國金融機構超儲率總體呈下降趨勢:本世紀初在4%以上,2012-2016年下降至2.2%左右,2019-2021年下降至1.9%左右。

    央行《2021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》指出,我國金融機構超儲率下降既是金融體系不斷發(fā)展的結果,也是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機制不斷完善的表現(xiàn)。比如盯住利率精準開展操作、降低貨幣市場利率波動性。因此,當前不宜單純根據超儲率判斷流動性松緊程度,更不能認為超儲率下降就意味著流動性收緊。

    早前降準被視為貨幣寬松的信號,但現(xiàn)在降準的“中性”信號越來越被市場接受。2021年7月15日央行降準率0.5個百分點,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。央行表示,穩(wěn)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,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(tài)后的常規(guī)操作。

    “‘降準’在央行的定位中,已經從一個重要的‘逆周期調節(jié)’工具,變成了一個‘常規(guī)操作’。這種轉變的背后,與當年初以來,央行一直強調的‘看價不看量’是不謀而合的。”周冠南表示。

    周冠南解釋稱,在以數量型工具為主向以價格型工具為主轉變的過程中,似乎央行對主要工具的定位都發(fā)生了變化。央行的操作思考可能認為,政策利率維持不變,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和MLF到期及稅期等因素中和,其對流動性總量的影響不大,市場仍舊盯緊政策利率就好。

    為什么價重要?

    在央行淡化“量”的重要性時,央行反復強調“價”的重要性。其背景是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框架逐步向價格型轉變,且政策利率體系逐步完善,政策利率的作用更加強化。

    《2021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介紹,國際上央行實現(xiàn)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主要有兩類做法,一類是將市場利率作為操作目標,通過流動性調節(jié)引導市場利率在操作目標附近運行。

    另一類是將貨幣政策工具利率作為央行政策利率,并以此為操作目標,從而將操作目標、政策利率和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合而為一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,第二類做法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和傳導效率的優(yōu)勢顯現(xiàn),逐漸成為主流。

    “我國的央行操作目標體系也采取了第二類做法,更為直觀,市場和公眾觀察貨幣政策取向時,只需看政策利率是否發(fā)生變化即可,無需過度關注公開市場操作數量,也無需過度關注個別機構的市場成交利率,或受短期因素擾動的市場利率時點值。”央行表示。

    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《中國的利率體系與利率市場化改革》一文中表示,經過近30年來持續(xù)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,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,以及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。

    即主要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(jié)銀行體系流動性,釋放政策利率調控信號,在利率走廊的輔助下,引導市場基準利率以政策利率為中樞運行,并通過銀行體系傳導至貸款利率,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,調節(jié)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,實現(xiàn)貨幣政策目標。

    據記者梳理,中國政策利率包括公開市場操作(OMO)、中期借貸便利(MLF)、常備借貸便利(SLF)、抵押補充貸款(PSL)、超額準備金利率等,并有不同期限。其中,MLF利率和逆回購利率是最為重要的政策利率,其調整具有風向標的意義。

    回溯來看,背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:以往人民銀行只在每周二、四定期開展公開市場操作,而從2016年起央行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(tài)化機制;2019年8月LPR改革后,政策利率能夠傳導至貨幣市場、債券市場、貸款市場,同時央行建立每月中旬開展MLF操作的慣例。

    比如2021年1月,央行公開市場連續(xù)多日開展20億元逆回購操作,其單日逆回購操作量也創(chuàng)下近10年來新低,市場稱之為“地量操作”。分析人士指出,20億元的操作量對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小,但釋放穩(wěn)定的價格信號,即逆回購利率保持不變。

    “當前央行正在逐步加強價格型調控工具的使用,因此以政策利率為代表的價格型工具的信號意義也越來越強。”周冠南表示,“短期政策利率對短期市場利率的引導明確,央行為此明確提高逆回購操作頻率。”

    多份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還指出,當前央行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為短期政策利率,引導貨幣市場短期利率圍繞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在合理區(qū)間波動;以MLF利率作為中期政策利率,是中期市場利率運行的中樞,國債收益率曲線、同業(yè)存單等市場利率圍繞MLF利率波動。

    數據顯示,2021年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7天期回購加權平均利率(DR007)全年均值為2.17%,貼近2.2%的7天期公開市場操作利率,利率的波動性進一步下降。

    “總體看,貨幣政策預期管理取得明顯成效,貨幣政策框架更為公開、直觀,貨幣政策操作更具規(guī)則性和透明度,貨幣政策溝通更趨定期化、機制化,央行與公眾的溝通效率大幅提升,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得到提高。”央行稱。

-證券日報網
  •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
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
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B2-20181903
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
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站電話:010-83251800

網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xmtzx@zqrb.net

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,即可下載

官方微信

掃一掃,加關注

官方微博

掃一掃,加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