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
下載客戶端

您所在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評論頻道 > 股市熱評 > 正文

尹中立:注冊制成功的關鍵在于退市制度能否有效運行

2020-11-08 22:57  來源:21世紀經(jīng)濟報道

    如果每年股票上市的數(shù)量遠遠大于退市數(shù)量,就意味著新興產(chǎn)業(yè)公司越來越難以通過上市獲得流動性支持,屆時必須要用行政之手去干預新股發(fā)行的速度。所以注冊制成功的關鍵,在于退市制度能否有效運行。

    30年,從零起步,中國資本市場已一躍成為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。

    最新的頂層設計中,注冊制在科創(chuàng)板、創(chuàng)業(yè)板試點落地,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羽翼漸豐。

    頂層設計定調下,全面實行股票發(fā)行注冊制,建立常態(tài)化退市機制成為下一階段資本市場改革制度建設的關鍵抓手。

    承上啟下,以史為鑒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經(jīng)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、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,回望興替、剖析未來。

    尹中立早年即長期從事資本市場研究,積累了豐富的一線研究經(jīng)驗,是首屆“新財富最佳分析師”之一。

    加入社科院金融所后,其以獨立第三方視角,對A股市場趨勢的研判常為人所道。

    810風波、股權分置改革往事

    21世紀:30年間,哪些關鍵節(jié)點讓你印象清晰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這30年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經(jīng)歷了滄桑巨變,就像中國改革開放獲得成就那樣。中國股票市場建立之初,我就開始走入職場。我于1993年碩士畢業(yè)去了深圳,到了股票市場的前沿陣地,目睹和參與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很多事情。

    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的810風波,當時在深圳差一點因為股票市場抽簽表的事情引起了群體性事件,但此事也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起到了一個催化的作用。

    在1992年8月份,有一批新股發(fā)行采取了抽簽表的方式。所謂抽簽表,就是每個人限額,只準買一張或者兩張抽簽表,中簽率約10%。也就是說,買10張表,只有一張是可以中簽買股票的。當時買股票,中一簽大概可以賺好幾千、上萬塊錢,而萬元戶在1992年是很多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這一輩子追求的夢想和目標。毫不夸張地說,買到一張抽簽表就可以實現(xiàn)人生夢想。這就引起了全國很多先知先覺的人對此趨之若鶩。

    當時,深圳市只有60多萬人口,但在抽簽表發(fā)行期間就會增加一倍的人口,從廣州到深圳的出租車價格也暴漲10倍,景象之火爆可想而知。而最不可思議的是,為了買抽簽表,很多人提前兩三天在窗口排隊,無論男女老少,后面的人抱著前面人的腰,因為不抱就有可能被擠出隊伍。8月份的深圳可謂酷熱難耐,濕度特別大,但所有人就這樣抱在一起,他們對追逐財富的瘋狂程度無以復加。

    但是,一旦大家的夢想破滅,就會轉化成怒火。

    據(jù)說,當時的抽簽表發(fā)行由銀行代售,銀行就有很多網(wǎng)點把這些抽簽表內部私分了,那些在窗口排隊兩三天的人滿腔怒火需要發(fā)泄。

    這件事爆發(fā)之后,有人寫內參,主要有兩派意見:一是認為股票市場是資本主義的,中國社會主義不應該去建立股票市場,這一意見也差一點讓國內股票市場胎死腹中;二是認為股票市場是一個新生事物,改革初期必定會經(jīng)歷一個混亂的階段,當務之急是要用更規(guī)范的制度建設完善。

    中央后來采取了第二種意見,中國證監(jiān)會由此正式成立。

    所以810風波直接推動了中國股票市場的建立,也是股票市場從開始的無序、沒有制度、沒有規(guī)則,到最后有組織、有規(guī)則的重要節(jié)點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:30年間,哪些關鍵的改革你覺得正當其時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30年間最為關鍵的改革可能還是2005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。實際上,很多研究股權分置的人都沒有想過,為什么自90年代初以來,在2005年之前不讓國有股和法人股流通。

    而歷史的事實其實是這樣的:在1990年股票市場設立之初,我們不可回避地要回答一個意識形態(tài)的質問:資本市場是姓社還是姓資?

    所有的制度及其演進都有一個路徑依賴,要知道起點在什么地方,股票市場就是在姓社姓資的拷問當中產(chǎn)生的。

    決策者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:就是讓國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,讓占少數(shù)的流通股流通,讓60%以上的股份不流通,以此確保股票市場社會主義的性質不變,于是就形成了這樣的制度。

    但這一制度到2000年左右,就顯露出了弊端。

    同股不同權,雖然法律上的權利相等,但一個流通,一個不流通,權利就沒有辦法平等。股份公司的運行性質也因此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,上市公司因為控股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,便不以自己的股份財產(chǎn)最大化為目標,而以獲取配股資格、再融資資格為最大目標。也就是說,當時的公司大股東以榨取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作為目標導向,至于公司經(jīng)營的好壞于自己無關。

    在各種壓力下,中國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,2005年也是中國面臨的最好的時間窗口。因為股權分置改革意味著讓此前60%的不能流通的股份也獲得流通資格,那么整個市場的供應量會大大增加,對二級市場的壓力也是巨大的。彼時,由監(jiān)管部門發(fā)動,讓民間獻計獻策,采取了流通股和大股東對價的策略。也就是說,每個公司自己內部開股東大會、董事會,討論表決提出一個對價方案,有的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東從大股東獲得30%的補償,即無償從大股東那獲得10比3的對價,也有的是10比5甚至更高的對價,各公司根據(jù)實際情況比例不同。

    此外,2005年中國的資金非常充裕,也一定程度抵消了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壓力。

    中國2001年加入WTO,2001年至2004年期間,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了2萬多億美金,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。市場由此開啟了一輪大牛市。

    “政策市”下精準的A股研判

    21世紀:對A股走勢的準確研判是你為市場稱道的原因之一,這樣精準的研判背后蘊含著你怎樣的思考和邏輯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可能最為現(xiàn)在的投資者所知的是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。其實2013年年底,我們在寫股票市場的發(fā)展報告(該報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撰寫的《中國金融發(fā)展報告》的子報告)就明確預言:2014年會有股市牛市的行情,但沒人相信這個判斷,因為當時的宏觀經(jīng)濟實際上還處在一個持續(xù)下行的過程當中,但2014年的市場走勢印證了我們的正確性。到2014年年底,我們又預測2015年可以突破5000點,再次被驗證。但在5000點來臨的時候,我們大聲疾呼風險即將來臨。在2015年的五一節(jié),我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寫了一篇內參提示股市的風險,結論是:2015年股票市場的下跌有可能是中國A股市場從來沒有過的暴跌模式。

    雖然中國資本市場此前也有過熊市,持續(xù)時間很長,跌的幅度很大。但是基于對杠桿資金風險的判斷,我認為2015年可能有別于之前所有股市下跌的形式和程度。因為在2015年之前,中國沒有任何一次牛市的下跌是因為杠桿資金爆倉導致的。

    在這之前,我們沒有融資融劵,民間的融資融券實際上數(shù)量極少,所以所有的股票上漲過程中,大家都是拿自己的錢,沒有人能夠加杠桿。但是2015年那一輪股市上漲的過程中,杠桿資金是在迅速累積。

    我當時做了一個測算,場內的杠桿資金最高時是2.5萬億,場外大概有3萬多億的杠桿資金,加在一起接近6萬億,而當時的流通市值實際上只有30萬億左右。我們杠桿資金占流通市值的比重達到了接近20%。從華爾街的歷史經(jīng)驗來看,當杠桿資金的比例超過3%的時候就意味著高風險,我們達到了20%左右,毫無疑問這個風險是巨大的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:市場經(jīng)常會把A股形容為“政策市”,你對A股的研判是否也借鑒了政策因素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中國股票市場之所以能夠預測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策之手干預股票市場運行,應該說程度比其他成熟市場要高,這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,因為中國股票市場是在計劃經(jīng)濟的這個胚胎上長大的,不像美國的華爾街是在梧桐樹下產(chǎn)生的,是自下而上在發(fā)展壯大。中國股票市場不一樣,從一開始就是自上而下的形成的,是行政推動的產(chǎn)物。所以早期的股票市場,應該說每一輪大牛市的形成,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政府干預的影子。

    最典型的是5·19行情。1999年5月19日上證指數(shù)是1050點,到了2001年6月份漲到了2245多點,這持續(xù)兩年的牛市實際上用“人造牛市”概括毫不為過。因為1999年到2001年,中國經(jīng)濟是持續(xù)下行的,我們用一系列政策組合,推動了股市價格的上漲。

    起因是人為的干預,那么結局毫無疑問也離不開人為的干預。所以只要掌握了對政策走勢的把握,那么就能夠悟出它什么時候開始,什么時候結束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:現(xiàn)下政策對A股的影響還如以前一樣大嗎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注冊制改革核心內容就是要減少行政的干預,所以監(jiān)管層提出了資本市場的九字方針——建制度、不干預、零容忍,中間的“不干預”很有針對性。

    這是現(xiàn)在和未來的資本市場改革和發(fā)展的一個指導方針。

    減少行政干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?;仡櫄v史,我們曾經(jīng)有過兩任證監(jiān)會主席,實際上都有很高的學術素養(yǎng),而且他們的理念一開始就是和成熟市場接軌的,他們都曾經(jīng)明確提出監(jiān)管者不應該干預市場的價格,但是作為證監(jiān)會主席,在理論和現(xiàn)實之間,有很多難言的苦衷。

    退市制度比發(fā)行制度建設更重要

    21世紀:易會滿主席全面介紹了國內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方向,你認為注冊制下,有哪些是當務之急應該優(yōu)先推進的改革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個制度,一個是新股發(fā)行制度,一個是退市制度?;谥袊F(xiàn)有的歷史事實,退市制度比發(fā)行制度更重要。

    主要是兩方面原因:其一,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已經(jīng)有4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,美國現(xiàn)在也是4000多家。回顧過去十多年,華爾街之所以形成一個大牛市,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每年退市的公司數(shù)量超過了IPO數(shù)量,因為不停的新陳代謝,把最強大的公司留下來,然后讓市場形成一個向上的力量。反之,如果只是有新股上市而沒有被淘汰的,上市公司就越積越多,很難確保在場內的都是優(yōu)秀公司。所以必須要增加退市的力度,只有確保上市公司質量在不斷地得到提高,才能形成所謂的慢牛走勢。

    其二,每個國家的金融資源是一定的,能夠獲得流動性溢價的資產(chǎn)數(shù)量是有限的。中國1.7億的散戶,就只能夠確保比如4000多家公司能夠獲得流動性溢價,不能夠承擔五六千家甚至更多的數(shù)量。所以在大規(guī)模推行注冊制的目標之下,新股發(fā)行勢必會加快,如果退市制度不加快的話,市場就很難得到平衡。

    所以從動態(tài)平衡的角度來看,當務之急要大規(guī)模推動退市制度完善和健全的工作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:監(jiān)管層把退市制度改革放在了和注冊制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。你怎么看待這一表述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最近這一兩年,尤其是最近這一年,應該說退市的速度在加快。2001年有40多家上市公司退市,但此后的十多年基本上沒有退市的公司。2019年退市了20多家,今年估計速度會稍微加快,但是這還不夠,因為今年估計會上300家IPO的項目,至少應該退100家。按照動態(tài)平衡,上300家應該退300家才合理。

    如果每年股票上市的數(shù)量遠遠大于退市的數(shù)量,那就意味著新興產(chǎn)業(yè)、科創(chuàng)公司越來越難以通過上市獲得流動性支持,因為市場流動性不足以支持更多的企業(yè)。那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就必須要用行政之手去干預新股發(fā)行的速度,又回到老路上去了。

    所以注冊制成功的關鍵不在于其他的制度,而在于退市制度能不能夠有效進行。如果退市制度不能高效開展,注冊制實際上是一句空話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:從你的角度來看,現(xiàn)在國內的退市制度應該如何繼續(xù)完善或者加強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這涉及到一個最核心的問題,就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問題。所有的公司注冊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公司被退市。但如果大家都這么想,那退市制度就很難實施。所以怎么切斷地方政府對退市制度的行政干預是關鍵。

    最近這兩年有一個比較好的現(xiàn)象,就是我們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退市辦法——面值退市。為什么面值退市可以成功化解地方政府的干預,因為股票價格跌到一塊錢以下,就意味著這一家上市公司市值很小。在這種情況下,地方政府就不愿意去拯救他,因為救了沒有意義。且一個公司市值從幾百億跌到了幾個億,甚至更小,也必須經(jīng)過漫長的時間換手,所有參與者的風險損失都是可控的。所以面值退市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有效退市辦法,我希望在面值退市制度上,應該有效地去強化。

    沒有做空力量的市場是不健全的

    21世紀:你曾經(jīng)是最早一批榮獲“新財富最佳分析師”的一線研究人員,如何評價目前市場上的投研服務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券商在商言商,所以是以獲取利潤最大化作為導向的,不能夠簡單地希望券商的研發(fā)人員都是科學的普及者,實際上一切圍繞自己的利益訴求。當市場沒有做空機制,或者說做空不能賺錢的時候,那么這些研發(fā)人員出的報告就不會看空,所以他們出報告必然看多。

    雖然我們有融券制度,看空他可以融券外出,是可以賺錢的。但是其實在中國融券很難,當前融資加融劵是1.5萬億,其中的融券零頭都沒有,融券的規(guī)模一直只有一兩百億。我們現(xiàn)在做空的機制還沒有形成,機制是殘缺的,一個沒有做空力量的市場是不健全的。

    21世紀:上市公司、散戶投資者、機構投資者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系?

    尹中立:我曾經(jīng)提出過“股市生態(tài)”的概念,股市也類似海洋的一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上市公司實際上就是水草,機構投資者、散戶投資者就屬于這里面的等級不一樣的生物,有的是浮游生物,有的是小魚小蝦,有的是大魚。上市公司作為水草進行光合作用,是初始能量的來源。其他的動物都靠吃水草,然后大魚吃小魚,這樣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只有水草足夠豐富,才能維持海洋生態(tài)的動態(tài)平衡,只有上市公司的盈利不斷提高,股市的生態(tài)才能向好的方向完善。

    但是中國的股票市場生態(tài)當中好像過多依賴于小魚小蝦,也就是散戶投資者。上市公司的分紅也就是水草的力量在這個生態(tài)當中過于薄弱。

    正常情況下,上市公司提供的“食物”足夠這些大小投資者去瓜分。而我們的市場是大魚吃小魚,也就是機構投資者靠割散戶的韭菜。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太弱,散戶每年獲得的分紅減去每年市場交易的費用和印花稅,實際上是負的,也就意味著散戶投資者的收益一定是負的,這個博弈是不正常的。

-證券日報網(wǎng)
  •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
  • 深度策劃

洞察半年報新動能

產(chǎn)因城強,城因產(chǎn)興。工業(yè)化與城市化是經(jīng)濟社會……[詳情]
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(wǎng)
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B2-20181903
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
證券日報網(wǎng)所載文章、數(shù)據(jù)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(wǎng)站電話:010-83251800

網(wǎng)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xmtzx@zqrb.net

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,即可下載

官方微信

掃一掃,加關注

官方微博

掃一掃,加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