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
下載客戶端

您所在的位置: 網站首頁 > 評論頻道 > 宏觀時評 > 正文

儲著勝:中國經濟的韌性從何而來

2019-09-04 03:54  來源:證券時報

    經過持續(xù)40年的高速發(fā)展,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完備的產業(yè)體系,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,我們可以自如地對經濟進行調整。

    近年來,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,我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(zhàn),增長速度明顯下降,企業(yè)在經營過程中也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與問題;與此同時,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,中國經濟又呈現出韌性十足、整體勢頭良好的格局。

    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經濟緣何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呢?

    無比廣闊的消費市場為中國經濟提供了較大的騰挪空間。從面積來看,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,自然空間廣闊;從人口來看,中國將近14億,位列世界第一;從發(fā)展階段來看,中國小康社會即將達成,居民收入水平正處在快速增長階段,形成了以中產階層為核心的強大消費群體;從增長動力來看,內需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,將來還有進一步釋放的空間。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,使中國成了一個正在迅速崛起、潛力仍然十分巨大的消費市場。因此,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,中國經濟的基礎都難以被動搖,可供經濟騰挪的空間十分廣闊。

    比較齊全的產業(yè)體系讓中國經濟有了更大的調整空間。一個完整的產業(yè)體系是非常繁雜的,對于絕大多數國家來說,產業(yè)都很難配置齊全,因此,它們的經濟生活對外依賴性比較強,一旦國際環(huán)境出現變化,自主調整經濟的空間就很有限。中國則不同,經過持續(xù)40年的高速發(fā)展,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完備的產業(yè)體系,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,我們可以自如地對經濟進行調整,或擴張、或收縮、或改變結構等,以保持經濟運行的主動性。

    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使中國經濟具備較大的彈性空間。中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,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,由于市場有其內在缺陷,所以,中國政府在經濟運行過程中,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:或通過國有企業(yè)、國資平臺參與經濟的運行;或出臺產業(yè)、金融等政策,對經濟發(fā)展施加影響;或運用財政資金直接進行重大投資;等等。實踐證明,中國政府在經濟運行和發(fā)展過程中,引導和調節(jié)作用成效明顯。這也是中國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(00662)危機、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仍能克服困難的主要原因。可以說,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是我們所擁有的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優(yōu)勢。

    城市化進程仍在推進使中國經濟有著寶貴的后備空間。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城市化進程一直在延續(xù):從1978年到2018年,中國人口增長了1.5倍,而城鎮(zhèn)人口則增長了4.8倍;城鎮(zhèn)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由17.92%增加到59.58%??梢哉f,中國城市化進程是非常快的。不過,與發(fā)達國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80%以上相比,中國目前近60%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這一空間的存在,為中國經濟在運行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伸縮提供了便利:當經濟不景氣時,一些農民工可以從城市回流到鄉(xiāng)村,而不必掙扎于城市;當經濟擴張時,農村富余勞動力又可以進城尋找發(fā)展機會。此外,這一空間也為中國進行產業(yè)結構調整、大力發(fā)展第三產業(yè)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正是因為中國城市化進程還沒有走到盡頭,以后還有很大的發(fā)展空間,所以,中國經濟在發(fā)展過程中反而具備更大的可伸縮性。

    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,使得中國經濟顯示出較強的韌性。這也是我國在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時的底氣之所在。

    當然,要保持經濟運行和發(fā)展過程中的這種韌性,還需要我們做好相關方面的工作,如確保就業(yè),力促居民收入不斷增長;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不斷優(yōu)化消費環(huán)境,確保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減;做好減稅降費工作,破解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,確保企業(yè)的生機與活力不消散;用好財政、貨幣政策,加快國企、國資改革,不斷強化宏觀調控能力;繼續(xù)推進城市化進程,加快城市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,讓勞動者的生產創(chuàng)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(fā)揮;加快產業(yè)轉型升級工作,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(fā)展;等等。

    以上這些工作都做好了,中國經濟的韌性就會得到進一步強化。有了較強的韌性,那么,無論國內、國際形勢如何變化,中國經濟持續(xù)向前發(fā)展的總體格局就不會改變。

-證券日報網
  •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
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
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B2-20181903
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
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站電話:010-83251800

網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xmtzx@zqrb.net

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,即可下載

官方微信

掃一掃,加關注

官方微博

掃一掃,加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