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
下載客戶端

您所在的位置: 網站首頁 > 評論頻道 > 民生雜談 > 正文

經濟增長的經緯

2023-01-05 04:00  來源:證券時報網

    【鄭哥說書】

    國家的經濟增長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,每個國家表現出各自的特點。

    鄭磊

    國家富強、人民幸福一直是各國人民的理想,發(fā)展經濟學研究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是橫向和縱向的對比,前者比較國與國之間經濟增長的差異,后者側重從經濟史角度對一國經濟發(fā)展的過程進行梳理總結。將兩者更好地融合,進行時間維度上的橫截面分析,目前最權威的成果來自當代最偉大的計量經濟史學家安格斯·麥迪森。他在宏觀經濟史數據考證、計量與分析方面做出了開創(chuàng)性貢獻。《世界經濟千年史》對公元紀年以來的世界各國經濟的長期表現進行了量化研究,對人類社會過去兩千年經濟增長,探討了導致富裕國家成功的力量,以及影響落后地區(qū)進步的障礙。在這本被奉為計量經濟史領域的里程碑式皇皇巨著里,正文分為導論和三個章節(jié),剩下一半篇幅是附錄,用于支持正文提出的觀點。

    麥迪森挑戰(zhàn)和重建了有關人類文明進程的已有假說,對經濟發(fā)展階段進行了重新劃分。作者沒有囿于經濟學,而是廣泛吸收了歷史學、地理學、人口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。作者將1000-1820年定義為歐洲“原始資本主義”時期,認為歐洲的崛起早在11世紀(宋朝)就開始了,人均收入在14世紀(元末明初)超過了中國。中國在宋、明時期曾出現過資本主義萌芽跡象,與西歐發(fā)展的分野逐步拉大,從明朝中后期到清末是閉關鎖國和粗放式經濟增長階段,人口增長和生產增長幾乎同步,中國跌入了馬爾薩斯所說的人口與經濟增長相互抵消的停滯“陷阱”。盡管中國1820年(清嘉慶年間)總產出仍居世界第三,但西歐的人均收入已經是中國的兩倍。

    麥迪森提出在過去一千年里,人口和經濟增長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支持。其一是土地的增加,主要是通過對人煙稀少、土壤肥沃和有新生物資源的地區(qū)的占領或移民。當時中國出現了大量人口南遷到江南相對空曠和潮濕地區(qū),南宋遷都臨安,后來從越南引入了高產早熟的稻米品種。在歐洲,大航海時代帶來了美洲殖民浪潮。盛產白銀的墨西哥和秘魯最先被征服,新大陸提供了玉米、土豆等薯類、花生、西紅柿、可可、辣椒、煙草等大量前所未知的新作物。其二是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,作者重點分析了早期的霸權國家,如葡萄牙、荷蘭、英國等,也討論了中國和日本等亞洲主要國家。其三,作者認為是技術和制度上的創(chuàng)新。荷蘭、英國、美國這些國家得益于人本主義的學術發(fā)展、現代大學的建立和印刷術帶來的知識普及,技術創(chuàng)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制度的演進,而對日本和中國的分析更有啟發(fā)性。

    教會背景的學者和東印度公司的科學家是對亞洲文化傳播的先驅,早在明萬歷年間,利瑪竇就來到中國,得到了皇朝高度重視,之后更有湯若望、南懷仁等,與統(tǒng)治階層有密切接觸。這些人在中國生活了兩個世紀,但是作者認為中國的精英階層對西方知識和科學發(fā)展幾乎沒有好奇心。中國真正開始學習西方技術是從晚清的“洋務運動”開始,但是嚴格遵循“中體西用”的故步自封走入了“后發(fā)劣勢”的誤區(qū),不僅技術未取得突破,而制度方面更是毫無更張,最終無疾而終。

    日本一向擅長學習和吸收國外文化成果。早在兩晉南北朝時,日本就積極向東方大國學習,在隋唐時期掀起了從中國引進知識的高潮,起初由政府主導,至宋朝末年改為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民間交流。十六世紀以后,葡萄牙人和耶穌會在日本待了近一個世紀,日本人由此對歐洲的船舶、地圖、導航術和槍炮產生了濃厚興趣,但是他們開始時也是從有關西方知識的中文書籍中獲得相關知識。在葡萄牙人被趕走之后,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技術專家取而代之,來自荷蘭的學問被稱作“蘭學”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,其中代表性人物是福澤諭吉,他的啟蒙工作和按西方模式創(chuàng)辦的慶應義塾大學,從此引發(fā)了日本人破除對“中國事物”的尊崇,這也是日本后來“脫亞入歐”的肇因之一。與中國相比,因為過往的傳統(tǒng)也是來自外國,歷史負擔較少,比較容易棄舊迎新。德川時期發(fā)生的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了明治維新,日本在1820年的經濟水平超過了中國和亞洲大部分地區(qū)。

    作者也指出了自由貿易制度的變化過程,一個大眾不太了解的真相,是絕大多數發(fā)達國家在資本主義初期都采取過各種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。自由貿易本身是那些強國在自身已經占據優(yōu)勢地位時才開始推行的,國家的經濟增長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,每個國家表現出來各自的特點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采取的增長政策和策略也有很大差別。經濟學家在尋找普遍規(guī)律的過程中,還有很多疑問沒有得到解決。

    (作者系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)

    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。

-證券日報網
  •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
  • 深度策劃
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
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B2-20181903
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
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站電話:010-83251800

網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xmtzx@zqrb.net

證券日報APP

掃一掃,即可下載

官方微信

掃一掃,加關注

官方微博

掃一掃,加關注